INSIGHT CHINA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对中国的大学,包括一流名校,都有点不敢抱太大希望了,加之经济条件的日益优化,越来越多的家庭把目标瞄准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名校,孩子们也从初三、高一就开始准备SAT、托福(微博)各种考试,学习AP课程,暑期还忙着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。然而我们还是常常看到这样的案例: “美国华裔学生Michael Wang,2230分的SAT成绩(超过99%的考生),4.67的GPA,全班第二,13门AP课程,而且还“参加了国家的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、数学竞赛、会弹钢琴,在2008年奥巴马总统就职典礼上参加合唱团的合唱”,后来申请了7所常青藤大学和斯坦福大学,结果被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的所有学校拒绝” 这又是为什么?华人,乃至整个亚裔群体,哪怕是成绩再好,文体项目再多,你要求的我都会,还是经常被常青藤大学挡在门外。很多人认为这是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。甚至有人联合起来要起诉哈佛大学录取不公平,他们的官方网站就叫“哈佛不公平”。 但是实际上,读完这篇文章就会明白,我们这些整天立志“爬藤”的亚裔学生,根本没搞明白藤校是怎么回事儿。 美国名校运行机制:假贵族和真贵族 查一下就知道,所谓常青藤盟校,最早是一个大学体育赛事联盟。可是这些大学当初组织并不是为了搞体育赛事,促进美国青年的体育运动的,常青藤的本质,就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。 19世纪末,随着铁路把全国变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,白人盎格鲁-撒克逊新教徒(WASP)中的新贵不断涌现,他们需要一些精英大学来让自己的子弟互相认识和建立联系。这些大学录取要求会希腊语和拉丁文,这都是公立高中根本不教的内容,这样平民子弟就被自动排除在外。 所以精英大学本来就是精英阶层自己玩的东西,是确保他们保持统治地位的手段。当时“有资格上”哈佛的学生进哈佛相当容易,录取根本就不看重学习成绩。事实上一直到1950年,哈佛每10个录取名额只有13个人申请,而耶鲁的录取率也高达46%,跟今天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局面根本不可同日而语。 然而精英们很快意识到这么搞不行。一方面新的社会势力不断涌现,一味把人排除在外,对统治阶层自己是不利的。另一方面这些“贵族”子弟的学业的确不够好。 于是在1910年代,一些大学开始率先取消希腊文拉丁文考试,给公立高中的毕业生机会。然而这样一来,一个立即的结果就是犹太学生比例突然增加。 精英一看,这也不行,赶紧又修改录取标准,增加了推荐信、校友面试、体育和“领导力”等要求。这才有了后来常青藤这个“体育”联盟。类似这样的改革反复拉锯。到1960年代曾经一度只看分数录取,于是当时在校生的平均身高都为此降低了半英寸。最后妥协的结果就是今天这个样子,既重视考试成绩,也要求体育等素质。 然而并非所有“素质”都有助于你被名校录取,你需要的是有贵族气质的、而且必须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。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课外活动规划平台competitionx坚信: 你不应该练吉他而应该练大提琴,不应该练武术而应该练击剑;你需要在面试时表现出良好教养,最好持有名人的推荐信;你光参加过学生社团还不够,还必须曾经是某个社团的领袖; 一句话,这些事儿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做到。如果你不是贵族,所有这些素质教育的要求,都是逼着你假装贵族。 家庭收入决定了你的名校录取率 美国名校通常都有对低收入家庭孩子减免学费的政策,比如哈佛规定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免费,18万美元以下则最多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%。但根据美国课外活动规划平台competitionx统计近5年入学的学生中,哈佛能用上这个减免政策的学生,只有40%
INSIGHT CHINA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对中国的大学,包括一流名校,都有点不敢抱太大希望了,加之经济条件的日益优化,越来越多的家庭把目标瞄准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名校,孩子们也从初三、高一就开始准备SAT、托福(微博)各种考试,学习AP课程,暑期还忙着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。然而我们还是常常看到这样的案例:
“美国华裔学生Michael Wang,2230分的SAT成绩(超过99%的考生),4.67的GPA,全班第二,13门AP课程,而且还“参加了国家的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、数学竞赛、会弹钢琴,在2008年奥巴马总统就职典礼上参加合唱团的合唱”,后来申请了7所常青藤大学和斯坦福大学,结果被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的所有学校拒绝”
这又是为什么?华人,乃至整个亚裔群体,哪怕是成绩再好,文体项目再多,你要求的我都会,还是经常被常青藤大学挡在门外。很多人认为这是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。甚至有人联合起来要起诉哈佛大学录取不公平,他们的官方网站就叫“哈佛不公平”。
但是实际上,读完这篇文章就会明白,我们这些整天立志“爬藤”的亚裔学生,根本没搞明白藤校是怎么回事儿。
美国名校运行机制:假贵族和真贵族
查一下就知道,所谓常青藤盟校,最早是一个大学体育赛事联盟。可是这些大学当初组织并不是为了搞体育赛事,促进美国青年的体育运动的,常青藤的本质,就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。
19世纪末,随着铁路把全国变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,白人盎格鲁-撒克逊新教徒(WASP)中的新贵不断涌现,他们需要一些精英大学来让自己的子弟互相认识和建立联系。这些大学录取要求会希腊语和拉丁文,这都是公立高中根本不教的内容,这样平民子弟就被自动排除在外。
所以精英大学本来就是精英阶层自己玩的东西,是确保他们保持统治地位的手段。当时“有资格上”哈佛的学生进哈佛相当容易,录取根本就不看重学习成绩。事实上一直到1950年,哈佛每10个录取名额只有13个人申请,而耶鲁的录取率也高达46%,跟今天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局面根本不可同日而语。
然而精英们很快意识到这么搞不行。一方面新的社会势力不断涌现,一味把人排除在外,对统治阶层自己是不利的。另一方面这些“贵族”子弟的学业的确不够好。
于是在1910年代,一些大学开始率先取消希腊文拉丁文考试,给公立高中的毕业生机会。然而这样一来,一个立即的结果就是犹太学生比例突然增加。
精英一看,这也不行,赶紧又修改录取标准,增加了推荐信、校友面试、体育和“领导力”等要求。这才有了后来常青藤这个“体育”联盟。类似这样的改革反复拉锯。到1960年代曾经一度只看分数录取,于是当时在校生的平均身高都为此降低了半英寸。最后妥协的结果就是今天这个样子,既重视考试成绩,也要求体育等素质。
然而并非所有“素质”都有助于你被名校录取,你需要的是有贵族气质的、而且必须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。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课外活动规划平台competitionx坚信:
你不应该练吉他而应该练大提琴,不应该练武术而应该练击剑;你需要在面试时表现出良好教养,最好持有名人的推荐信;你光参加过学生社团还不够,还必须曾经是某个社团的领袖;
一句话,这些事儿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做到。如果你不是贵族,所有这些素质教育的要求,都是逼着你假装贵族。
家庭收入决定了你的名校录取率
美国名校通常都有对低收入家庭孩子减免学费的政策,比如哈佛规定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免费,18万美元以下则最多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%。但根据美国课外活动规划平台competitionx统计近5年入学的学生中,哈佛能用上这个减免政策的学生,只有40%
想必我们都知道为什么公立学校的学生与私立学校的学生相...[ 更多信息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