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秋日的一个周三,我照例去给一群美国大学生上课。那几天是北美赏枫的好时候,校园街道两侧全是红的快要滴血的大片枫叶,脚下踩着的是层层落叶铺就的彩色地毯:各色的红,争奇的黄,还有执拗的绿。我走在通往教室的小道上,一边努力欣赏着六级大风裹挟万千落叶在你眼前打着旋的狂舞,一边想着一会上课的内容。 在美国的综合性大学里,教授负责按时拎包进教室上大课,助教则负责给学生上小课,以及每周两小时的办公室答疑、批改考卷、指导学生论文。理工科的助教任务比较机械,无非讲解数理化题目、带带实验。而人文社科的助教职责就相对丰富一些:组织学生课堂讨论,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、并且对其加以引导和完善。这其实是个有意思的技术活。 我带的是一所顶尖私立大学里最热门的政治学课。授课老师是声名赫赫的大教授,常常任性的跑到索马里、伊拉克等政局最混乱的地方去做田野调查。坊 间传言,他调查的重要方式就是在当地的酒吧里和地头蛇混成哥们,一边喝着酒一边收集资讯。当地局势混乱,曾经给过他很多资讯的几个当地人,后来在战火中都 没了性命。学术圈爱八卦,这些被传得像小说情节的事是真是假难以考证,教授有个性这点倒是确凿无疑。大冷天的我穿着毛衣哆哆嗦嗦去听课,教授还是那身索马 里买的潮流T恤搭配拉风短裤,手舞足蹈的在课上讲解一个国家理想政党数目的计算公式等等。巴黎恐怖袭击后大家谈伊斯兰王国都有些沉重,教授却大张旗鼓的在课上用YouTube播放伊斯兰王国的“国歌”,还有他们的新闻宣传短片。他让一群孩子们直面这个恐怖如伏地魔的组织,只是为了认真的告诉这些20岁上下的美国大学生,伊斯兰王国并不是前无古人的极端组织,这种政权组织形式和其行为逻辑在人类历史上常见得很。 虽然教授的大课精妙绝伦、个性洋溢,但学生们只能被动听讲。助教的小课才是他们主动表达的时候。我们这门中等级别(学生多数是大一、大二学生)的课程一周的阅读量是180-250页,要么是直接读完大半本书,要么就是读完4-6篇 相对浅显的学术论文。我的任务就是确保孩子们读懂了这些篇目,并且读完后有自己的见解。对于中国学生来说,读书后掌握知识点就足够做个好学生了。哪怕自己 有疑惑和见解,也不好意思当着全班的面表达,一者教授不喜欢学生占用讲课时间耽误教学进度,二者学生自己也希望等想法成熟妥当了再表达出来,以免暴露自己 的愚蠢和幼稚。而美国课堂上完全是另外一种局面。他们奉行的是“没有绝对的权威,越是经典著作就越要仔细思辨考究。不懂就问,不服就说”的教育模式。孩子 们本身就爱表达,没那么在乎面子。我常常遇到兴冲冲举了手要发言,结果开口才说了一句话就尴尬的忘记了自己到底要说什么的学生。甚为可爱。作为助教,我们 期待学生们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,如果他们没有思路,我们就抛砖引玉;如果他们想法过于浅显、或者完全错了方向,无需明说,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学生之间 互相思维碰撞。不同的思维角度总能启发出有深度的见地。 说说那个周三的课堂趣事吧。我们在讨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、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艾伦
今年秋日的一个周三,我照例去给一群美国大学生上课。那几天是北美赏枫的好时候,校园街道两侧全是红的快要滴血的大片枫叶,脚下踩着的是层层落叶铺就的彩色地毯:各色的红,争奇的黄,还有执拗的绿。我走在通往教室的小道上,一边努力欣赏着六级大风裹挟万千落叶在你眼前打着旋的狂舞,一边想着一会上课的内容。
在美国的综合性大学里,教授负责按时拎包进教室上大课,助教则负责给学生上小课,以及每周两小时的办公室答疑、批改考卷、指导学生论文。理工科的助教任务比较机械,无非讲解数理化题目、带带实验。而人文社科的助教职责就相对丰富一些:组织学生课堂讨论,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、并且对其加以引导和完善。这其实是个有意思的技术活。
我带的是一所顶尖私立大学里最热门的政治学课。授课老师是声名赫赫的大教授,常常任性的跑到索马里、伊拉克等政局最混乱的地方去做田野调查。坊 间传言,他调查的重要方式就是在当地的酒吧里和地头蛇混成哥们,一边喝着酒一边收集资讯。当地局势混乱,曾经给过他很多资讯的几个当地人,后来在战火中都 没了性命。学术圈爱八卦,这些被传得像小说情节的事是真是假难以考证,教授有个性这点倒是确凿无疑。大冷天的我穿着毛衣哆哆嗦嗦去听课,教授还是那身索马 里买的潮流T恤搭配拉风短裤,手舞足蹈的在课上讲解一个国家理想政党数目的计算公式等等。巴黎恐怖袭击后大家谈伊斯兰王国都有些沉重,教授却大张旗鼓的在课上用YouTube播放伊斯兰王国的“国歌”,还有他们的新闻宣传短片。他让一群孩子们直面这个恐怖如伏地魔的组织,只是为了认真的告诉这些20岁上下的美国大学生,伊斯兰王国并不是前无古人的极端组织,这种政权组织形式和其行为逻辑在人类历史上常见得很。
虽然教授的大课精妙绝伦、个性洋溢,但学生们只能被动听讲。助教的小课才是他们主动表达的时候。我们这门中等级别(学生多数是大一、大二学生)的课程一周的阅读量是180-250页,要么是直接读完大半本书,要么就是读完4-6篇 相对浅显的学术论文。我的任务就是确保孩子们读懂了这些篇目,并且读完后有自己的见解。对于中国学生来说,读书后掌握知识点就足够做个好学生了。哪怕自己 有疑惑和见解,也不好意思当着全班的面表达,一者教授不喜欢学生占用讲课时间耽误教学进度,二者学生自己也希望等想法成熟妥当了再表达出来,以免暴露自己 的愚蠢和幼稚。而美国课堂上完全是另外一种局面。他们奉行的是“没有绝对的权威,越是经典著作就越要仔细思辨考究。不懂就问,不服就说”的教育模式。孩子 们本身就爱表达,没那么在乎面子。我常常遇到兴冲冲举了手要发言,结果开口才说了一句话就尴尬的忘记了自己到底要说什么的学生。甚为可爱。作为助教,我们 期待学生们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,如果他们没有思路,我们就抛砖引玉;如果他们想法过于浅显、或者完全错了方向,无需明说,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学生之间 互相思维碰撞。不同的思维角度总能启发出有深度的见地。
说说那个周三的课堂趣事吧。我们在讨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、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艾伦
想必我们都知道为什么公立学校的学生与私立学校的学生相...[ 更多信息 ]